赤壁融媒体记者 李也
5月30日,FM102.7赤壁市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健康赤壁》栏目,邀请到了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张毅做客直播间,向市民朋友科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常见误区,提醒患者避免用错误的方式影响病情,助力推进“323”攻坚行动。
嘉宾: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张毅
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有:
误区一:认为年纪大了,活动后呼吸急促很正常。
慢阻肺早期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症状(以咳嗽、疲乏为主),在体力劳动后出现,休息后可以缓解,后期逐渐加重,直至动则气促。不少患者认为年纪大了,活动后气促是正常现象,早期容易忽视。当患者出现严重气促去医院就诊时,肺功能往往已经损失了一半,并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所以,大家一定要对慢阻肺早期症状加以识别和重视,不要一再忽视长期的咳嗽、咳痰,应该及时去医院查明病因。
误区二:慢阻肺早期危害不大不用管。
慢阻肺属于慢性疾病,早期症状的确不太明显,很多患者咳嗽、咳痰多年,看上去对生活和工作的确影响不大,但慢阻肺导致的肺功能减退是不可逆的。早期治疗能够有效阻止病情进展,不仅少花钱,而且效果好。防治慢阻肺,患者一定要有及早就诊的意识。也有患者认为,慢阻肺是无法根治的,即使用药效果也不大。
事实并非如此。坚持用药,近期效果是可使症状减轻一些,活动能力稍大一些;远期的效果是急性发作频率减少,肺功能衰减少一些,并发症少一些或容易控制一些。
误区三:平时不用坚持用药,发作了才去医院。
很多慢阻肺患者的依从性很差,平时症状不明显时,经常不按医嘱服药,一定要等发作了才去医院用药。其实,患了慢阻肺后,气道病变是长期存在的,肺功能会加速减退。只有在缓解期也足量、规律地用药,才能减慢肺功能衰退速度,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因此,慢阻肺应该每天都坚持用药。还有的患者误以为,慢阻肺发作时,用药也要留有余地,一定要把好药留在最后用,以免病情严重时没药可用,这也是一个误区。
误区四:既然慢阻肺不能被治愈,没有必要戒烟。
烟草中含有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破坏患者的气道粘膜以及纤毛的功能,加重肺部血管内膜的损害,影响患者呼吸道的功能,进而导致慢阻肺患者病情加速的进展。
如果及时戒烟,肺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会明显感觉咳嗽、胸闷气短的症状减轻,呼吸更加顺畅。因此慢阻肺患者戒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是减少慢阻肺发病、阻止其进展的最有效和最省钱的干预措施。
误区五:宁愿服用口服药,不愿使用吸入药。
在很多慢阻肺患者看来,服用口服药更方便,使用吸入药太麻烦,因此更多的人愿意服用口服药,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其实,相比口服药,吸入药可以获得更高浓度,能够迅速到达肺部,起效迅速,同时,吸入药所需药物剂量较小,比如口服药需要8毫克,吸入药只需0.2毫克。也就是说,吸入药的用药量只是口服药的1/40,但效果却更好,而且全身的不良反应也更轻。此外,吸入药比口服药更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误区六:既然一动就喘,干脆减少活动。
爬楼喘、走路喘、咳痰喘、穿衣服喘,甚至一说话就喘。很多慢阻肺患者认为任何一点轻微的活动都能让自己喘得上不来气,如果再运动,更会加重呼吸困难,干脆尽量减少活动。
事实上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通过锻炼能提高通气功能,促进痰液排出,改善缺氧状态,减少感染机会,有效延缓慢阻肺的不良进展。如果长时间不运动,肌肉会逐渐萎缩,呼吸问题也会逐渐加重,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慢阻肺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例如:床上脚踏车、原地踏步、步行、太极拳、游泳、呼吸操等。
审核:王诚
编辑:刘佳维